高度关注优化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匹配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指标的建议

来源:郭红梅、黄竟、邓思日期:2023-10-20 10:27阅读量:408

郭红梅(民盟省委直属巴中总支主委、巴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竟(盟员,巴中市生态环境技术中心干部)、邓思(民盟省委直属巴中总支办公室主任)反映,今年7月17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四个重大转变”和“五个重大关系”的重要论述,其中强调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近十年来蓝天保卫战取得明显成效,全国已有200余个地级市进入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按照现行考核办法,国省对市县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指标主要以PM2.5、优良天数率和重污染天数为主,年度下达考核目标任务主要以上年度或5年最好年份值为标准。以川东北某市为例,2017年该市PM2.5为32.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率为91.8%,成为该省第6个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市,并持续保持和改善提升。2018年—2022年,省下达该市年度目标任务优良天数率分别为90.1%、90.3%、90.6%、94.6%、96%,下达的PM2.5年度目标任务前三年为35微克/立方米、2021-2022年分别为28.6、28.3微克/立方米;实际完成优良天数率分别为93.9%、94.8%、96.7%、95.6%、96%,PM2.5为33.3、32.1、28、27.9、28微克/立方米;从近年下达的目标值看,国、省下达该市的目标任务在不断提升,近年来目标值完成最好年度为2020年,但该年度因新冠疫情爆发,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历年首位。而2023年1月该市遭遇历史上最坏的极端气候条件和连续区域性污染影响,仅1月1日至2月1日,就已轻度以上污染12天。若按逐年加高考核目标,该市2023年难以完成,并同比上年下滑。近年来,类似一些发展较为滞后,工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的达标城市,保持和巩固达标成果本身压力较大,且随着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逐年下降,减排空间不断压减,导致该市引进建设项目时常因受总量指标限制而被否决,极大程度的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但在全国区域性、输入性大气污染以及人力不可抗拒的不利气象条件等影响下,地方政府虽拼尽全力、穷尽措施,仍不能避免污染天气出现,对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环境空气质量考核目标任务带来巨大压力。

大气污染具有多样性、流动性等特点,在不利气象条件下,这些特性被进一步放大。受大气污染输入性影响的区域,地方政府虽全力防控,将本地污染因子控制到最低影响,但仍不可避免出现污染天气,在现行考核体系下未能科学扣除,环境质量越好,持续稳定改善的压力越大,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地方政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积极性。

为此建议:建议对标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发展本质规律,国家层面进一步优化现行大气污染防治考核细则,全国一盘棋统筹考虑大气污染评估,下好碳中和国家战略“全国一盘棋”“碳中和程度评价模型”。在加强联防联控联治的基础上,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科学界定输入性、区域性和不可抗力的不利气象条件下出现的污染责任,在考核时依照污染程度按比例扣除,并允许经济欠发达地区考核指标在一定范围的波动空间,达到鼓励达标城市推动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