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蜀道申遗重要点位急需加强保护的建议

来源:郭红梅日期:2024-01-24 15:04阅读量:229

郭红梅(民盟省委直属巴中总支主委、巴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反映,蜀道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是古蜀文明之精华堪称是人类历史上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不仅是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同时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前往四川省剑阁县翠云廊古蜀道考察。

为推动蜀道沿线资源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四川省确定将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蜀道申遗于2011年开始启动确定阴平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4条古道、31个遗产片区涵盖四川省7市26区县时间跨度从战国时期到清朝。根据蜀道历史走向,初步确定蜀道申遗工作涵盖川陕甘渝四省,具体线路为“北四南三”,“北四”从西向东依次为: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南三”西为金牛道,中为米仓道,东为荔枝道。

2024年,按照国省文物局的工作安排,蜀道沿线将开展蜀道考古调查工作。但全省各地因地方财力薄弱,考古、石窟石刻等专业性人才匮乏等原因,文物考古、研究工作和保护利用等仍然存在较大短板和困难衍生被纳入蜀道文化遗产点位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以川东北的巴中市为例,该市是“南三”点位中米仓道的主要分布市州,2023年6月,向国省文物局申报更新了申遗点位,共包括巴中石窟、阎王碥栈道等11处。近年来,巴中市积极开展蜀道巴中段(米仓道)文物资源调查,明确了资源保存利用情况及文化线路,记录了GPS点位,编制了《蜀道巴中段(米仓道)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纲要》。同时,大力开展点位遗迹保护,实施了北龛、水宁寺石窟保护性设施建设、南龛摩崖造像安防、千佛岩石窟本体、危岩体加固、窟檐修缮工程,正在实施北龛、水宁寺、西龛石窟安防工程、接龙桥保护修缮工程,蜀道巴中段(米仓道)遗迹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省蜀道申遗点位保护工作成现共性困难,具体表现为:一是文化资源确认难度大。米仓古道由水路和陆路构成,栈道、碥道等遗存所在的地区,河网密布、荆棘丛生、悬岩绝壁、林海茫茫,地形条件复杂,深入调查难度系数大。二是考古及科学研究不充分。虽然巴中市开展了一些考古调查,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但与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整个米仓古道遗存体系相比,成果仍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深入性。三是保护管理困难。道路所在的县区及乡镇,大都较边远和贫困,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不足,同时受城乡建设和群众生活影响,部分遗存已被现代桥梁、道路等破坏、叠压,保护难度剧增。同时,许多古树、古遗迹急需抢救性保护。四是工作协同不够。很多调查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需要相关地市协同开展,但跨区域、跨学科工作机制未建立,各地区系统调查、线路确认、保护利用、价值阐释等工作对象不一、步调不一、标准不一、成果不一,很难形成合力推动米仓古道管护。

为此建议:一是建立省级统筹工作保障机制。蜀道是跨市域线性文化遗产,建议在省级层面统筹协调,统一部署考古发掘研究和保护管理利用工作。建议向上争取将蜀道申遗中的保护规划编制、申遗点位打造、考古调查等相关工作经费纳入国家或省级财政统一预算。

二是省市联动统筹加强保护,加大考古研究工作力度。由省级有关部门牵头,组织专业机构对米仓古道沿线开展专项考古调查,全面了解范围内的聚落、道路、铺驿、栈阁、水驿、关隘、硐堡、古树名木、历史建筑、工业农业遗产等情况,明确遗存段、占压段、消失段分布情况,明晰遗产结构、数量分布和保护现状。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础,及时开展文物、古树名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认定公布工作,防止因未认定被意外破坏。建议联合考古、历史、地理、植物、生态等多学科专家开展跨领域考古研究工作。

三是建立蜀道保护利用工作统一部署、联席管理、分级实施的跨区域合作联动机制。由省级层面争取,建立由中宣部牵头,文旅部、国家文物局、国家林草局具体负责,川陕甘渝共同参与的跨区域合作机制,加快推动包括米仓古道在内的蜀道申遗进程。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统一制定考古调查、线路确认、命名规范、价值认定等信息采集标准,建设蜀道线路遗产数据库,共享调查研究成果。

四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加快地方蜀道保护立法工作。虽然蜀道保护立法已开展前期调研,但蜀道申遗工作也到了关键时期,蜀道及申遗点位急需保护更是迫在眉睫,因此建议省人大加快蜀道保护立法工作,同步加强文物保护执法监督,推动建立更符合新形势下现形文化遗产日常管护、保护修缮、科学研究法治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