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跨区域文化IP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邓思日期:2023-12-20 15:50阅读量:195

邓思(民盟省委直属巴中总支办公室主任)反映,中共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刻把握“文化IP”建设内涵,高起点编制全国跨区域产业规划值得探究,本文主要以四川为例浅析。顾名思义,我们可以将文化IP理解为赋有共同精神价值与生活方式的集体人格的知识产权。

一、打造跨区域文化IP的重大意义

文化赋能城市经济,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城市IP是互联网语境中对文化IP的升级,其在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过程中,以标志性景观、文化资源及文化价值认同推动城市创新、强化城市品牌、拓展城市产业链。城市IP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将当地文化符号扩展到产业的过程。当前很多城市已经或正在打造属于自己的城市超级IP。如,日本熊本县打造的超级IP“熊本熊”,使熊本县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县摇身变成了国际知名旅游胜地;北京故宫超级IP,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炸裂的口碑和良好的经济效益;陕西唐妞IP、苏州四大才子IP等很多产品也都“潮”起来“酷”起来了,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网红。总之,城市IP塑造已成为城市形象打造与营销传播的杀手锏。

二、打造跨区域文化IP的政策及资源优势

一是落实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发展与保护的系列指示精神是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云冈石窟时强调:“云岗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七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已于2021年7月1日起实施,对于保护我省红色资源、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保护与利用双释放厚重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大势。厚重精神文化川渝地区的佛教石窟拥有中国南方年代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石窟石刻,涵盖成都、乐山、巴中、广元、资阳、大足、准南在内的川渝两地36个县(市、区),现有石窟寺石刻8032处。占全国总数的32.89%,石窟和摩崖造像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45处、重庆12处,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利用价值。

四川省的红色资源涵盖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各个时期,从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早期传播、川陕苏区、红军长征在四川、伟人故里、“三线建设”、抗震救灾等。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在盆周山区和革命老区,呈“一线(长征)二区(川陕苏区、伟人故里片区)多点”分布形态。

三、文化IP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展望及路径研究

立足全国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优势和特征、顺应文旅融合发展大趋势、把握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高起点编制全国跨区域“文化IP”打造规划,战略整合全国文旅资源,统培育跨区域文化IP龙头企业。以产学研合作推动城市IP产业化。推动科研院所、文化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与大型互联网企业合作,促进文化资源、文化生产与平台流量共建共享,使现有文化资源积淀和高端文艺创作能力与最广大的市场对接互动。借力发力,交合创新,通过创意、投资、运营合体,把人文元素带入世界文化前沿。制定颁布一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名录,支持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向文艺作品和内容产品转化,适时推进《全国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和《全国城市IP核心资源数据库》建设。通过投资孵化或IP购买,将与本地文化密切相关的IP纳入国有资产或文化事业管理,积累一批关键产权。鼓励运用区块链技术,开展城市IP孵化和衍生品开发,以城市文化体验中心和城市IP衍生品带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四川为例,夯实跨区域“文化IP”打造抓手。

建设“川渝石窟国家文化公园”IP。以建设“川渝石窟国家文化公园”打造川渝文化IP,可以构建从唐宋开始到明清结束、时间跨越1000年,幅员面积涵盖川渝两地的石窟,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石窟保护利用集群,打造与敦煌、云岗、龙门相媲美的川渝石窟保护的展示平台,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结合。借建设“川渝石窟国家文化公园”之际,构建川渝石窟文旅融合发展走廊。联合打造巴蜀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建成展示巴蜀文化旅游自由行、研学游、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通过农文旅融合,改善当地的交通、住宿、餐饮、人居环境等,提升旅游品质,为川渝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带来新的经济动力。

构建世界遗产景观大道IP。起于都江堰、止于三峡的成渝长江上游水上通道,上承青城山都江堰世界级人文景观,下接武隆三峡世界级旅游风光,天然串联成都一眉山—乐山一宜宾—泸州—江津—重庆市区—涪陵一云阳一万州等重要旅游节点,覆盖了四川七个区域中心城市中的三个、重庆五个区域中心城市中的三个,直接串联青城山、都江堰、大熊猫栖息地、峨眉山、乐山大佛、东风堰、大足石刻、武隆、金佛山等十余处世界级自然和文化历史遗产。应整合构建世界遗产景观大道,策划开展区域文化交流、促进文旅企业合作、相互支持节会赛事等,带动成渝地区文化旅游高速高质发展。

创建世界研学旅游目的地IP。整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资源,深挖红色文化、造纸文化、盐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记忆,开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学旅游线路和品牌,推动研学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抢占世界研学旅游市场先机,创建有世界影响力的研学旅游目的地。

组建长江石刻(窟)艺术旅游联盟IP。石刻(窟)艺术旅游资源是成渝两地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号。以岷江支流青衣江为起点的长江上游流拔水上通道,巧合串起夹江千佛崖、乐山大佛和汉崖基、自贡荣县大佛、宜宾汉崖墓和八仙山立佛、重庆大足石刻和合川二佛、三峡巴人悬棺等著名石刻(窟)。要聚合石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组建中国长江石刻(窟)艺术联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共建国际一流的中国长江石刻(窟)文物保护研究基地,以丰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内涵。

联建中国井盐文化旅游带IP。在辉煌的盐文化发展史上,以岷江流域为主的长江上游区域作为中国井盐文化的主要通道,形成了井研、五通桥、自贡、忠县、云阳等盐业城镇,造就了世界独有的井盐文化带。需整合巴蜀井盐历史文化资源,联合实施巴蜀井盐文化遗址保护工程,启动井盐文化世界遗产申报工作,统筹布局和提升盐业文旅项目(龙舟会、盐浴海等)和盐业历史博物馆,打造中国井盐文化旅游带,强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文化独特性。

兴建中国高端白酒文化旅游区IP。充分发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引领作用,全面促进各地经济合作,深挖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塑造中国高端白酒黄金区品牌,扩大李庄白酒、郎酒、五粮液、泸州老窖、江津白酒等众多知名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度,为跨区域文化旅游走廊经济动力赋能。

用好红色资源文化IP。做“亮”红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项目。督促地方政府和有关单位,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和项目实施方案的审批,尽快完成建设任务。通过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一步改善所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做“亮”川陕苏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如将巴中市作为川陕苏区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试点,通过示范区的建设,为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有益探索。结合乡村振兴,建设几条红色资源旅游线路。将分布在不同地域的红色资源集中连片区、伟人纪念馆、烈士纪念馆等串联起来,打造红色旅游线路,让“一日游”变“二日游”或者“多日游”,形成1+1>2的农文旅融合效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