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效益转化现状研究助力固碳增汇的建议

来源:郭红梅、侯广维、邓思日期:2022-08-18 11:15阅读量:868

郭红梅(民盟省委直属巴中总支主委、巴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候广维(民盟四川省直属工委科技三支部盟员,四川林业干部学校高级工程师)、邓思(民盟省委直属巴中总支办公室主任)反映,立足四川生态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着力聚焦探索生态价值效益转化路径是抓手,森林效益转化现状研究既是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实施的有效路径,更是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据调研收集,以四川省人工林为例,四川省国有人工林碳储量现状与全国比较。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根据全国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南方人工林树种类型按面积排序依次为杉木(886.1万h㎡)、桉树(445.5万h㎡)、马尾松(293.7万h㎡)、针阔混交林(188.0万hm2)、杨树(186.9万hm2)、针叶混交林(168.8万h㎡)、湿地松(134.4万h㎡)、柏木(110.3万h㎡)、阔叶混交林(101.1万h㎡)、和其他软阔类(76.8nhm2),这10个树种类型按单位面积蓄积量排序依次为杉木(70.2m³/h㎡)、针叶混交林(69.1m³/h㎡)、马尾松(56.4m³/h㎡)、针阔混交林(55.3m³/h㎡)、杨树(53.2m3/h㎡)、柏木(50.1m3/h㎡)阔叶混交林(39.7m³/h㎡)、按树(36.0m³/h㎡)、软阔类(34.0m³/h㎡)与湿地松(30.2m³/h㎡)。人工林蓄积量最高的三个树种分别为杉木,马尾松和桉树,占我国南方人工林总蓄积量的58%。

人工林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国木材需要,提高了木材自给率减缓了对天然林的破坏保持了生物多样性。但是四川人工林经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利于固碳增汇,促进我国森林可持续发展,对生态功能考虑较少,对许多人工林出现地方衰退和病虫害加剧,森林火灾不断加剧及森林生态环境等问题,导致相应的碳流失量加大“碳汇”功能减弱。具体表现为:一是结构简单,抗逆性差,人工林的基因变化,尤其是大面积的栽植单一无性系易造成病虫害蔓延的灾害性后果。同时结构简单的人工林纯林不利地力的维护,在养分利用上客易造成某些养分元素的亏缺。与天然林相比,大面积的人工林对当地动植物有不良影响,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都比天然林低因此单纯的针叶纯林,或单一树种结构的纯林,抗氧性普遍较低。加之川西原始林在采伐后人工更新的针叶林,大多为云杉、冷杉、日本落叶松、云南松、高山松形成的人工纯林,松类纯林极为发生森林火灾,导致这些林区年年发生森林火灾。二是纯林连栽、生产力下降。巨桉树、杉树(宜宾洪雅)等林区,由于林木生长快,经济价值来得快,为了便于经营和管理,大面积纯林连栽现象极为普遍,最终导致人工林生态系统物种单一,群落结构简单和林地生产力水平降低。三是经营管理粗放,碳流失严重。我省盆周山地年降水量大,坡度陡,土壤易遭沟蚀,片蚀。在这样的条件下,短效伐期(如直干兰桉、红桉)大面积皆伐、造林前炼山等不合理的经营管理方式的存在,人为造成严重的碳流失。炼山处理使固存在采伐剩余物和林下植被中的碳迅速释放到大气中,还会造成土壤尤其是表层土壤中有机碳的部分损失。由于地表植被被破坏,林地进行全垦松土后,水土流失和地力衰退严重,在川中丘陵区,第四纪冰积黄土上马尾松林成为疏林或“小老头林”,严重削弱了人工林的碳汇功能。我省盆周山地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在规划中被当成“杂树林”砍伐,取而代之的是单一树种的造林,结果是乔木层单一,灌木层缺失,草本层不断被清理,降低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并造成严重的水土和养分流失。

为此建议:一是聚焦全国林草系统将全力推动落实林长制,落实林业草原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强化四川现有国有人工林的科学管理,增强四川森林总的碳汇能力,减轻我国的碳减排压力,为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保护森林资源、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贡献。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储备林项目。致力“双碳”战略思谋破解地方人才队伍建设及科研项目储备“短板”,锚定全面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目标,恳请呼吁国家省层面给予西部同类型地区多维度全方面的指导和在政策上更多的倾斜支持。三是加强各地人工林固碳增汇的技术和效益分析指导工作,由省林业和草原局牵头,联合省级林业科研院所攻关,因地制宜支持开展典型人工林固碳增汇的技术和效益分析,助力各地开展营造人工林的最佳模式,筛选固碳功能强而且经济价值高的物种在林下种植或替代原生林下植被,显著增加人工林的整体固碳功能及森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如将典型区域常绿阔叶林的碳汇能力作为人工碳汇功能的最大值来对碳汇潜力进行评估,作为我省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参考体系,以地带性常绿阔叶林为目标,川东北盆周山地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植被碳汇能力可以净增加3.6倍(侯广维,张俊远2004);而以川东北巴中、广元、达州等培育马尾松大径材培育储备林基地的34生马尾松为例,其植被碳储量约为150t/ hm2,若以常绿阔叶林植被储量为目标,其植被碳汇能力仍可以净增加25%。如上所述,川东北人工林固碳增汇潜力是巨大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