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将非遗文化纳入大中小学课程体系 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和劳动教育

来源:解小琴、王珺、张德奎日期:2022-04-12 14:06阅读量:936

解小琴(民盟省委直属巴中总支委员、巴职院支部主委、巴中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王珺(巴职院支部副主委、巴中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主任)、张德奎(巴职院支部副主委、巴中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反映,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代代勤劳勇敢的中国人辛勤劳动的结晶。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非遗进校园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以非遗为主体的国潮、国风、国货深受广大青少年群体的欢迎,目前非遗主要以“第二课堂”的形式进入校园,学生对非遗的认识程度已经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由于缺乏创新、深入程度不够、课程开发不足、师资队伍缺乏、未建立长效机制等原因导致大多数地区的“非遗进校园”活动随意性较大,仍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质量不高,效果不佳,深入程度不够,未刚性实现固化为校园课程。

建议:

一是教育、文旅等相关主管部门对传承非遗文化的机构、学校等出台扶持政策。保障参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相应经费。培养教师队伍,构建课程体系,将手作类编制、刺绣、泥塑、剪纸等非遗项目纳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将非遗文化纳入大学生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各地方和学校可通过举办非遗节等活动,展示非遗教学成果。

二是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传承人参与建立非遗文化传承研学实践基地。持续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加强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培养青少年树立非遗传承意识,树立文化自信,引导广大青少年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